反正就是读到这段话时,开始会觉得被刺痛:

*“我读得了圣贤书,却管不了这窗外事,心生怜悯是我,袖手旁观是我,共情是我,无能为力也是我……” * 初看像是悲怆的英雄主义,细想这所谓的痛感也许并非来自事实,或者来自于书本,而是来自一种错觉。

细细思考下,痛苦,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在了“窗户里面”。 我们以为自己是一个安全的观察者,看着窗外的人受苦。这种“里”和“外”的区分,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虚妄的责任感:觉得既然我站在窗内看清了风雨,我就应该有能力去改变它;如果改变不了,就是我的软弱。

图文无关

但这就是最根本的误解。这世上本没有窗户,或者说,我们根本不在窗内。

当你为他人的命运感到无力时,请退后一步看看—— 在命运的无常、在时代的洪流、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,我们自己何尝不是那个被裹挟的“窗外人”?

到手就没的工资,月底不达标kpi,年底拿不到的bonus,做不完的报表,艾不完的骂,那个在深夜里叹息的“你”,本身也是需要被“怜悯”的对象。

所有的痛苦,都源于我们把自己当成了“看戏的人”,却忘了自己其实也在“戏中”。一旦你意识到自己也是这苦难剧本里的一员,那种尖锐的“救世主包袱”就会卸下。这不是因为你变冷漠了,而是你终于诚实了:大家都是在雨中赶路的人,谁也没有超能力去给谁造一把伞。

那么,既然大家都在淋雨,既然都无力改变风向,我们为什么还要寻根问底?为什么还要保持清醒?我觉得是为了在大家都狼狈不堪的时候,守住最后的体面和底线。

如果不去寻根问底,不清醒地活着,当我们在泥潭里挣扎时,就很容易在恐慌中把拳头挥向身边的弱者,很容易为了自己上岸而去踩别人的头。

我们保持清醒,不是为了成为那个力挽狂澜的英雄——那太傲慢了。 我们保持清醒,是为了—— 明白大家的苦衷都是一样的。

因为明白了这一点,所以: 虽然我救不了你,但我绝不欺负你; 虽然我改变不了潮水,但我绝不推波助澜; 虽然我无能为力,但当你经过我身边时,我会给你一个理解的眼神,而不是嘲笑。

不要试图去俯视众生,我们就在众生中间。 在这个身不由己的世界里,能做一个不作恶、不盲从、心怀善意的同路人,就已经是对“窗外事”最好的回应了。